导入数据...
教育科学学院第19次学术沙龙 ——孤独症的刻板行为及边界
时间:2019-09-30 09:30:4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查看:559

2019年9月27日下午4:00,教育科学学院在第二办公区307教室组织开展了第19次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沙龙的主题为“孤独症的刻板行为及边界”。本次学术沙龙由特殊教育团队的周宇老师主讲,特殊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周宇老师首先由自身的两种刻板行为引出人类身上普遍存在但忽视的现象,进而说明了刻板行为的存在或可有其边界。他先后列举了个人追求饮用某种饮料以形成个体生活常态的仪式性刻板行为,以及固执坚持在某一特定环境才能展开有效工作的固着性刻板行为等两个例子,引出了沙龙的主题。周老师主要围绕刻板行为的定义、刻板行为的争议以及刻板行为的边界三个方面展开讲解。

交流中,周老师立足特殊教育的实际状况以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体会,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问题。

首先,周老师指出刻板行为的定义一直在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前沿理论,更需要思考刻板行为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开展对孤独症患者的研究、提供何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孤独症患者的发展。

其次,周老师为我们剖析了医学界、教育界、谱系界、学术界中对刻板行为的争议。他指出孤独症刻板行为存在边界现象,且边界问题应当引起重视,继而在社会性、人类文化、常规习惯、特殊教育等方面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最后,周老师同大家探讨了刻板行为的边界问题。他认为,对孤独症刻板行为边界的理解可以从神经多样性理论、孤独症文化概念、“因残施教”理念以及人本主义思想等方面得到诸多有益启示。

在讨论中,同学们就理解孤独症中刻板行为的视角以及边界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周宇老师让大家结合日常实际情境思考孤独症的刻板行为边界存在的意义,同时提出应有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它的存在。

 

1.png


2.png

                            

                              撰稿:王雯钰 摄影:刘晶晶


编辑: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