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北京师范大学张春莉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时间:2019-09-23 11:16:1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查看:2442

2019年9月18日上午9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春莉教授应我院邀请,于第七教学楼105报告厅做了题为“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视域——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党委书记万英老师主持,学院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了本场讲座。

张春莉教授主要围绕无效教学的各种表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维度这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张春莉教授立足当下的教育现状,对无效教学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张春莉教授认为无效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学目标达成的失败;课堂上毫无生气;学生们一知半解;知识出现科学性错误。针对无效教学的现状,张春莉教授提出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不得当或与教学过程脱节?”、“教师是否存在对课堂生成的忽视”、“教师是否对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解存在误区”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以上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接着,张春莉教授针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春莉教授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为了促进大家的理解,每一个特征张春莉教授都结合了理论依据和大量的具体案例进行解读,使大家的学习既有深度,又不乏乐趣。

最后,张春莉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维度。张春莉教授指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这三个方面入手。

讲座中,张春莉教授不时引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增加学术报告的趣味性。这些例子既有来自张春莉教授所擅长的数学教学领域的,也有来自语文课堂甚至物理和化学课堂方面的具体实例。跨学科的案例分析极大地促进了大家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png


2.png

                      

撰稿、摄影:李欣梅

附主讲人简介:张春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先后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多项国家课题的研究。作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核心成员,参与了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和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的全过程。在《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了论文80余篇。



编辑: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