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教科院教授讲座:刘远碧教授作学术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4日
  查看:720
  来源:

2019年6月20日下午2点30,我院刘远碧教授在7教206教室给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使命——基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视角”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朱晟利教授主持,邓璐等学院教师及部分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刘远碧老师从当前的热点问题入手,引发了我们对当代中国政治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思考,并总结出“中美贸易战”的核心在于创新;紧接着刘老师分别从教育的人文性和大学精神出发,带着我们仔细研读校训和大家经典名言,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学会做真人”以及什么是“人文”,并为我们梳理了“人文”这个概念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总结出了人文的核心是“人”,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以人为本”。

刘老师通过对近代以来的人文发展的历史的梳理,总结出今天学校教育真正缺失的是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从而引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机构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结合美国高等教育与我国的儒家思想,得出了今日的大学之道应该在于“为己之学”,从这里引出了教育界纽曼与洪堡对于大学目的与功能的论述,以及对培根科学主义的反思。

最后刘老师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以及教育经济学理论出发,提出以下观点:第一,现代大学教育要寻找一种平衡,即大学既要是社会中的大学,也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切勿随波逐流,并举例证实了人文精神从未丧失过;第二,现代大学教育要确立教育的定位,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第三现代大学教育要复归人文,即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适应社会及保存和发展人类文化。

在讨论环节,刘老师和同学们围绕人文的概念和人性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刘老师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法,比如她就这次宜宾地震中的小女孩指挥大家撤离的事迹,引发同学们对于人性的深度思考,并分享了她自己对人性和人文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的路线,促进了同学们对于问题的思考。最后朱晟利老师从中西方对“人文”理解的差异出发,总结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人文和学术性,并分析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整场讲座内容充实、讨论充分,尤其是刘老师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的梳理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对同学们也非常具有启发性。

2.png


1.png

                                           撰稿 摄影:何明霜

                                                                     

主讲人简介:刘远碧,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等研究。先后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独著和主编著作等7部;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省市级奖励10项;负责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省哲社重点项目等13项;多次参加幼儿园、中小学的国培和省培专题讲座;被聘为四川省高师培训中心、元道书院等学校的特聘专家、成都市温江区“3+A”高素质人才培养项目的指导专家以及四川省报业集团消费质量报教育家专刊的特聘专家等。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