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教育科学前沿论坛”第42期——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讲“儿童的地位与未来的教育学”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8年6月16日
  查看:2088
  来源:

2018年6月13日上午10:0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晓东教授在七教112教室以“儿童的地位与未来的教育学”为题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刘晓东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童年哲学、教育哲学、文化哲学、学前教育学,已出版《儿童精神哲学》《儿童教育新论》《解放儿童》等多部专著。本次学术报告由我院党委书记万英主持,我院侯海凤、黄砾卉、魏卿、张子照、顾尔伙、贺小琼、付春敏等老师、硕博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刘晓东教授从阅读海德格尔作品的收获出发,阐述了儿童哲学之核心“儿童本位”,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复归本性,追求本心。本次讲座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儿童拥有丰饶的天性资源。刘教授列举海德格尔的研究成果,表明其思想中对人性的重视和对儿童天性的遵从。用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的故事说明保持一颗童真之心的可贵和重要。第二,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首先,儿童比成人更能成为哲学家。刘晓东教授以著名画家毕加索为证。毕加索坚持“童眼看世界”,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坚持学习六岁孩子作画,学习孩子的生命状态。其次,与成人相比较,儿童的世界是健全的丰富的。刘教授又以华兹华斯的诗歌为例来予以阐释,华兹华斯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以及《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对儿童和成人的对比描写显示出儿童世界的丰富性,儿童生活的愉悦性。此外,儿童在道德领域也具有丰富的资源,刘教授以王阳明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为例,证明良知和天性的重要性,儿童的自然天性中就有道德意识,儿童遵循本心就是遵守道德。第三,儿童文化是根本,成人文化是花果。任何成人都是从儿童成长发展起来的,儿童获得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其成人之后的发展,因此刘教授批判现代教育中以牺牲学生自然成长来追求过高的考试成绩的做法,刘教授指出“社会是否文明,看社会为孩子提供怎样的生活”。第四,孩提之心是人类文明的原点和故乡,刘教授指出不仅教育要坚持“儿童本位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建设也要坚持儿童本位。孩童接受事物本源的样子,而不以自我意志去强制性改变事物,人类文明建设从孩童开始,最后又作用于孩童的成长。第五,走向儿童与成人的新关系,刘晓东教授认为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二者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教育界在“儿童是成人的老师”,“成人是儿童的老师”两个维度一直有争议,但刘教授认为这两种观点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都有可取之处。

在提问交流环节,我院师生就儿童本位在实际教学中的践行、儿童哲学观与康德哲学理论的对比等问题与刘晓东教授进行交流。最后,万英书记对刘晓东教授的学术报告进行总结并代表师生表达了对刘晓东教授的感谢。 

QQ图片20180622101852.jpg


QQ图片20180622101912.jpg


QQ图片20180622101844.jpg


QQ图片20180622101827.jpg


 

                                              撰稿、摄影:杨琴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