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教育科学前沿论坛”第19期——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来我校讲座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6年3月30日
  查看:801
  来源:

   2016年3月2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参加我校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刘争先博士后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基于中国经验的公民教育与国家建构的互动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并以“旧闻与新思——我的研究与思考”为主题,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如何做研究”的精彩讲座。

主持人郑富兴老师对檀传宝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及成就进行简要介绍。随后,檀传宝教授以个人的研究叙事进行分享与交流。

首先,檀传宝教授简单介绍其已有的9个研究问题、方向及其成果,主要有:《德育美学观》(1996,2006)与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2000)、《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师伦理专题》(2000,2002)、《公民教育引论》(2011)、《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2012)、《学校德育诊断案例研究》及其他德育、师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同时他提出教师研究能力需向前推进,不同的学龄段的、不同职业段的教师能力应有差异。

紧接着,檀教授以“为何研究?”、“研究的结论为何?”的两条主线选取其中3个展开讲座。第一点,《德育美学观》与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对其进行研究的原因:一是在实践中,自己把文学加入到政治课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二是硕士期间的反思,德育教学效果不佳是因太过于功利主义,要削弱功利主义需找非功利主义——审美。研究结论:一是德育可做审美化改造或者是形成德育美,德育的效率从技术上可以提高,德育变成德育美,有赖于其自由的形式,当合规律性与合自由性结合式,揭示的是智慧的忠告,大家就会接受;二是德育的形式,审美手段的运用重要的是合乎审美形式。总之,审美道德观是审美上的自由道德观,中国教育要提升最重要的可能要考虑审美、美学。第二点,《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研究的原因:其理论与思维与前一个研究的连续性,及全国“四民公约”的兴起,为寻找规范背后的东西。研究结论:一是考虑道德与信仰的关系,其中三个重要效应——磐石效应:来自《圣经》中信我和不信我有什么区别?道德要有核心价值,没有这个基础,其他道德都是偶然。外婆效应:能抚慰人生,其意义对道德是很重要的,道德人生需要有安定的心。磁铁效应:信仰作为一个核心价值观,能将零散的道德组合成完整的组合。二是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信仰教育是指教育创造情景让学生去发现、建构自己的信仰。虽然信仰对道德建构、对道德都是很重要的,但信仰是没有办法进行教育的。第三点,《公民教育引论》。研究的原因:中国要朝着现代方向发展,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都告诉我们要注重公民教育。研究结论:得出公民概念的界定和公民教育的意义的说明。最后,檀教授提出关于这三个研究的几点反思,第一,研究者做研究应是“为己之学”;第二,做好的研究者要有社会责任感;第三,应先做自己感兴趣题目再考虑申请项目。

在演讲最后的提问环节,万英老师就“国家倡导的理想信念教育与道德教育该怎样做?”提问,檀教授从“为己之学”的标准与德育技术上审美的介入两个方面进行答疑;教科院刘洪昌博士就其小孩就读学校强制进行实践活动的实例,提出如何实现学生自主性问题,檀教授从学校的改造及家长两方面进行回答,建议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对自己的事负责。最后,他以自己教育孩子的故事提出教育学应成为我们真实的信念。

上午11:45,讲座结束,郑富兴老师对讲座做了总结,并再次表达了对檀传宝教授的感谢。

(撰稿:黄冬梅,摄影:陈昱宁)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