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教育科学前沿》简报(2014年第3期)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4年6月30日
  查看:769
  来源:

  

          

  • 发达省份省域内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测量指标体系

  • 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

  • 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发展的成长力

  • 美国顶尖大学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

  • 连读制学校基础教育的直通车

  • 高校大班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主办: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理念观点】教育质量

 

发达省份省域内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测量指标体系

 

姚继军在 2014 年第 6 期《教育科学研究》中利用量化手段,以江苏省为研究样本,对 发达省份省域内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量化测度进行探讨,构建了一套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发展测度指标体系。

 


全球十大教育发展新理念

 

《北京日报》2014 年3  12 日报道,北京教育科学学院“主要国际组织教育发展重 要报告分析”项目组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近 年来发布的教育发展重要报告、教育决策咨询报告、教育公报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归 纳和总结了全球教育发展的十大最新理念和趋势。

1.教育和培训是欧盟未来发展的核心和实现“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 性增长”的新社会经济发展框架的关键。

2.从“全民教育”转向“全民学习。

3.家庭背景正强烈影响教育成功。

4.阅读素养是成功所需的核心技能。

5.资源分配方式决定教育结果。在国家层面,提供给学校更多钱不一定能提高学生成 绩。真正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资源数量,而是各国如何进行投资,以及是否成功将这些资源 指向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而在学校层面,更多经费也不会自动转化成更高的学生成绩。

6.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

7.高等教育是科研引擎和经济增长推动器。

8.技能是 21 世纪的“全球货币”,在国家之间和不同工作之间自由流动,而缺乏技能 的人则会面临更加深刻的危机。

9.为不同人群订制不同职业教育规划。

10.学校行政领导从“官僚化行政人员”将转变成为“学习领袖”。

(胡巧萍 摘编)

 

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发展的成长力

 

复旦大学陆优优在 2014 年6 月的《教育科学研究》上撰文指出,与普通学生相比,家 庭困难学生经历了更多的磨难,背负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他们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


贫困,却更加敏感脆弱。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发展中存在着综 合素质不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为淡薄、求职过程中受制于高成本、社会资源匮乏等问 题,其就业道路与普通学生相比,更加艰难。为此,高校应该以激发学生自身“成长力” 为立足点,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内容 大致为:

第一,实行有针对性的“1+2”人才培养模式,“1”是指以主修专业为基础,即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必须在自己所学专业的领域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是个拓展简称,即高校要鼓励这些学生通过辅修二专、二学位以及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途径拓 展专业知识,并且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实务部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专业知识及其拓 展能力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在保证扎实的专业学习前提下,高校 一方面应提供平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辅修,或结合所 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参加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及相关考试,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另一 方面社会实践拓展可以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同时学以致用并逐渐认识自己的职业特质。 学校和院系也应该创造条件,加大校企合作,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第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养。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包 括个人的学识、才气,以及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在体育、文艺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力。高校要鼓励他们融入丰富的校园生活,同时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团。

第三,从低年级开始就设立规范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辅导。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在课堂之外再通过求职知识讲座、就业咨询、生涯发展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形成立体化的广义课程教育网络。可以尝试着督 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自己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前者是将来想从事职业的理想或顶点,即某一具体工作;后者是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如考取一些英语及其 他证书等。

第四,设置就业绿色通道。绿色通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在中低年级,依托“生 涯发展联盟”等平台提供分类指导。联盟除了为全体在校学生服务,还特别注重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求职竞争力的提升。可以邀请知名企业的高管担任培训导师,通过导师见面会、网上讨论、分组互动、企业参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联盟成员探索自 己的生涯发展道路,还可以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些实习、实践的特殊机会。这就像一台就业能力助推器,能有效激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在“成长力”提升。其次,在求职环节, 为家庭经济困难且愿意赴外省市或生源地工作的毕业生特别开通就业“绿色通道”,向他 们提供招聘信息订阅、发放求职费用补贴等服务。近年来,面对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基础尚不牢固、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等局面,应加大力度引导学生 转变择业观,对于愿意赴西部、基层、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予以特别的扶持和帮助。

 

大学生难以体面就业导致人才不能合理流动

 

《中国青年报》2014  9  9 日报道,2014 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 727 万人,约

占全年新进入市场的劳动者数量的一半,但其中约有 300 万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从事薪水较低、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与此同时,最近几年,我国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工厂集 中的地区却频频出现“招工难”。看似已经到来的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剩余向短缺变化的转折点)并没有改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究其 原因,在普通的制造业劳动力层面,中国目前的工业以服装、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为主,需 要的工人主要是学历、技术不太高的劳动力;在高学历劳动力层面,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占新生劳动力近一半的大学生根本无法与市场六成以上的中 低端需求相对接。大学生难以体面的就业现实导致了中国人才无法合理流动。但中国正逐 渐迈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产业转型在升级、科技在进步;中国政府也在着力缩小各种差 距,保障就业公平、公正。因此,只要大学生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并根据市场需 求和个人能力谋划自己的职业道路,体面就业应该不难也不远了。

【国际资讯】

 

连读制学校:英国基础教育的直通车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最新报道,英国联合政府计划在今后两年内将中小学合一的“连 读制”(all-through schools)学校数量增加 25%,以满足家长的需求。所谓连读制学 就是一种为 3  18 岁年龄段学生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教育的机构连读制学校创 办的宗旨,主要是为了避免学生因为升入中学后环境陌生而出现成绩下降的问题。创办连 读制学校,可以提高整个学校教育关键阶段的学业成就,减少学生学习过渡阶段的成绩下 滑现象;并在不同阶段教师专业知识的分享,合理配置师资,增加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 及学校管理的灵活性,紧密学校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及实现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受益。

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连读制学校在英国面临了管理体制整合、课程设计衔接、分 享资源成本规划、校园文化形成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政府决策者、家长、社区等不同的利 益诉求方就同一目标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推动着连读制学校在英国的迅猛发展。2009 年,英国只有 13 所连读制学校。2010 年在“自由学校”计划的驱动下,连读制学校以较 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截止到 2013  9 英国有 89 所连读制学校招生其中 20 所隶属于 地方当局,54 所是学院,15 所是自由学校。

(刘瑞颜 摘编)

 

就业质量评估的英式抉择

 

《中国教育报》2014  9  3 日报道,在英国,毕业生就业统计是英国大学的一个重 要衡量指标,决定了高校的声誉和招生情况,因此,也受到英国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此,英国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采取了详尽有效的评价措施。首先,采用多部


门参与相互监督补充的方式例如由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高等教育统计署对质量评价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实施,并利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进行 第三方协调,帮助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通过权威媒体如《泰晤士报》、《卫报》等 进行报道,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可信性。

其次,注重调查结果的回复率。将调查对象锁定在刚毕业工作 6 个月的毕业生,调查 范围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欧盟其他国家的学生。并采取一年两次的方式搜集数据,进 行综合分析。对于赞成该项调查的毕业生还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以便后期追踪。

最后,由高等教育统计署对其调查数据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进行梳理,最后整理出 四中分类体系即传统毕业生职业现代毕业生职业全新毕业生职业和边缘毕业生职业。

综合而言,英国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估主要有一下三方面特点。一是组织体系完善,制 度框架鲜明,形成全员重视,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监测的内容指标详尽,有助于挖 掘潜在数据;三是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有系统的实施流程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做 到步步严谨,确保结果的切实有效。

(杜红 摘编)

 

美国顶尖大学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量

 

《光明日报》2014  8 月26 日报道,美国顶尖大学在保证教育质量方面高度重视本 科和博士,在二者之间更倾向于本科。在美国顶尖大学中,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 在如何从制度层面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问题上呈现出一系列共性的特征。首先,从招生阶 段开始严把入门关招生办公室主任地位很高对是否录取每一个学生具有最终决定权。 他们往往会在这个岗位上有长期工作经验并有极为丰富的识别学生的经验。此外,大学对 招生部门的人员和经费予以充分保证,投入巨大;招生过程极为复杂甚至烦琐,每一个最 终录取的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都会经过几轮测试和评估。其次,从文化和经济两方 面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生教学上。美国顶尖大学在招聘教师时非常看重其对教 学是否有足够的热情,而且还通过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引导和制约着教师对于本科教学的重 视程度。第三,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小班教学是美国顶尖大学保证本科教 育质量的核心手段,它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教师和学生的偷懒行为。第四,对课程本身投入 巨大。一方面,每一所顶尖大学的本科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整个课程体系都由专门 的课程委员会集中力量精心设计。最后,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其评估的方式是 由利益相关者进行的全覆盖的评价,并且这种评估结果会对教师的岗位、职称和收入产生 直接甚至是严重的影响。评估通常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有时也采取记名但绝对保密

(有法律保障,泄密要负法律责任)的调查方式,因此每个人都会在评估时凭良心和职业 精神自由负责任地表达其真实的观点。对比以上几个方面,中国大学在保证本科教育质量 上的确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招生阶段大学里缺乏能够足够了解和识别学生情况的人;教师收入和上课与否基本上没有关系;教学模式仍然是几十人上百人的“演讲式”大课;至于教学评估,要么是走“运动式”的过场,要么评估结果对个人利益不产生直接作用, 等等。

( 郑雨薇 摘编)

 

瑞典:政策波动影响教育质量

 

《人民日报》2014  7 月21 日报道,瑞典在今年的阿梅达伦政治周中关于瑞典学校 教育质量产生了最大的争论该争论援引去年年底经合组织发布的国际成人能力测试报告, 即瑞典 15 岁的青少年在阅读数学自然科学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均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

家平均水平由此引起了瑞典各党派和学校的深思上世纪 90 年代初受经济危机和新自由 主义政策的影响,瑞典教育体系解构重组,教育管理权力由中央政府下放到各自治市,由 自治市管理当地学校,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今。但瑞典当地媒体《瑞典日报》走访了瑞典 从南到北的12 所学校后发表文章称瑞典的义务学校教学状况不佳主要原因归咎于自治 市管理学校不力以及政策波动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瑞典教育大臣扬·比约克隆德在今 年的政治周中也指出,大多数自治市没有能力发展和经营学校,他还强调学校制度改革上 必须将权力下方回归到权力集中,从地方管辖回归到中央政府管辖。针对经合组织今年 6 月发布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报告,扬·比约克隆德还表示,教师地位的急剧下滑,更 加凸显自治市的管理失败,并再次强调了收回各自治市权力的必要性。

瑞典是社会民主福利体制的典型代表,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了执政党 派意识形态的影响,政策的波动导致了瑞典教育质量的下滑。如何扭转这种局势,推出更 加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这不仅是瑞典面临的挑战,也是其他国家教育改革所要思考和 借鉴的重要议题。

 

【制度变革】

 

高校大班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中国教育报》2010 年11  8 日报道,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一种“大班额”教学 的现象,在与“小班”教学进行比较后,引发有关“到底是‘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 学好?”以及“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问题的激烈讨论。记者在高校随机调查后发现, “大班”课堂状况百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极低,但这却是当前国内高校普遍采 用的教学形式,而“小班”教学的情况明显优于“大班”教学。究其原因,复旦大学研究 室主任刘承功总结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近些年来,不少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高, 从事教学工作漫不经心,教学纪律松弛,这其实也是造成真正从事本科教学的师资数量不 足、助长高校大班额现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高校开课的数量不仅取决于师资数量和 质量,而且取决于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此外,如果高校的教学要实行“小班化”, 足够的教师和教室都会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关于教学质量和规模之间关系的讨论,首师


大教务处处长王德胜表达了“大班教学并不等同于质量差,教学质量与课堂规模之间不是 必然性关系,而是一种或然性关系”的观点,他解释说,“大班”课堂侧重于启迪学生智 慧,传承文化的课程,而“小班”课堂侧重于知识传授型的课程。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 信工程学院教师刘书昌认为,从给予学生更多研讨交流、更多书面、口头表达机会的角度 出发,“大班”授课不如“小班”教学。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师赵先认为,大 班授课的最大“缺陷”就是专业区分不强、让学生失去个性化、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多且 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把握讲课进度和深度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上述观点, 王德胜认为,从根本上讲,大班教学和小班授课各有教学规律,关键是教师能不能很好地 适应;教学质量的好坏,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教师教学能力 都有直接的关系;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手段不完善、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够高,即 使“小班”也不一定能讲好。

在对比国内外知名高校教学规模后发现,国内和国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多采用 “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 20 人左右。对此,刘承功认为,关于大学教学规模不能一概而 论,关键在于,除了补充高水平的师资外,还要保证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教书育人上。北理 工管理与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洪谨认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差距不在于“大班”还是 “小班”,而在于教育模式问题。专家建言,在目前“大班额”的情况下,为保证教学质 量。应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建立健全助教制度。

(曾军 摘编)

 

编委会主任:巴登尼玛

编委会成员:庾光蓉  李松林 

责任编辑:  郑富兴    朱晟利  周红安  王娟涓

美术编辑:  德西央金

地址:四川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

邮编:610068      

电话:02884765625

传真:02884765625

电子邮箱:jykxqy@163.com

全文网址:http://es.sicnu.edu.cn/,“学术科研-教育视点”。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