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狮山教育夜话”第四期在校友之家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儿童空间观念的发展”,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杨晓丽主持,韦嘉副教授、阿呷热哈莫副教授以及学校近30位博士、硕士研究生齐聚一堂,就本期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活动伊始,阿呷热哈莫副教授批作简短的开场白,鼓励各位研究生们踊跃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学术看法,拓展学术视野。学术讨论正式开始,杨晓丽博士就儿童空间观念提出了自己的论文思路,希望利用积木游戏,通过语言表达和互动行为来分析3-6岁儿童的空间思维模式,借此突破传统儿童空间观念的束缚,把语言作为空间研究观念的起点,借助互动语言学利用比较分析法、访谈法、自然分析法来架构儿童结构空间观念。她认为皮亚杰所提出的空间观念,已经不能解决现在的实际问题,希望通过语言行为发现新的闪光点。
阿呷老师指出:空间这个词涵盖太大,幼儿游戏活动是基于已有的经验实现,不同民族、儿童年级不同、南北差异不同,儿童行为有所差异,并向大家提出疑问:怎样的互动情景才能达到理想的活动目标?韦嘉老师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认为语言分内部语言、外部语言,思维比语言发展在前,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存在差异,课标对空间能力有划分,基于课标之上有自己的维度,太难以实现。并且提出研究载体太过困难,3-6岁儿童难以交流,发展机制没办法寻找,无法衔接互动语言分析到底在分析什么等意见和看法。
阿呷热哈莫副教授还让各位研究生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认为:语言背后的结构形式受多文化因素影响,如果选择图画代替语言可能更加容易实行;在分析语言与互动行为的交互行为时,不能知道是空间观念的发展还是语言的发展,有可能会出现空间观念已经形成只不过语言没有完善,造成结果认知偏差这种结果。
本期狮山夜话活动在各种讨论声中拉下帷幕,研究生们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励了思想火花的碰撞,教授们的点点星火也必将促进研究生们的学术论文完善,夜已深,川师的夜空依旧闪亮。

编辑: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