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至28日,由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的“全国教学论第十九届学术年会暨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桂林举办。本次会议以“教学传统现代化与教学伦理重塑”为主题,聚焦教学论学科发展中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来自全国1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出版社的400余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与博士生参会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我院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盛会,刘冲副教授、王芳芳副教授、程龙老师、博士生刘琪代表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本次会议分论坛上做了学术报告。

刘冲副教授围绕《智能技术介入课堂场景再造的适配难题及其修复》主题,认为智能技术介入的课堂场景再造存在“主体”适配错位、“情境”适配断裂、“目标”适配偏移等难题,导致主体角色异化、学习需求脱节、目标定位失衡等后果。修复智能技术与课堂“主体—情境—目标”的适配关系,需从重构课堂主体角色定位、构建学习中心课堂生态、围绕目标合理运用技术等方面努力,实现智能技术对课堂场景再造的赋能提质。

王芳芳副教授以《互构共生:课程史视野下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关系阐释》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以课程史为内线,学科发展史为外线,内外线相互交织的方式,探索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关系问题,提出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同等重要,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互构共生的关系。实践中需要在理念层面树立整体教学观,纵向层面推进分科教学的融合式创新,横向层面提升跨学科教学的知识含量和深度。

程龙老师在分论坛二:“数智化赋能教学的隐忧与伦理重建”做了题为《数智化技术赋能教学的伦理风险与应对之道》的报告。他提出,由于追求“效率至上”技术设计逻辑与“教书育人”教学本质逻辑的矛盾,数智化技术赋能教学存在算法偏向性引发的知识体系碎片化、技术中介依赖触发主客体关系倒置和技术全景监控诱发教学规训升级风险。为了塑造有效治理新生态,需要设计者、使用者和执政者“三方联动”,在技术的研发端要求设计者嵌入伦理的技术设计与负责任的系统研发,在技术的使用端对师生主体赋能提升数智素养与伦理决策能力,在技术的监管端需要执政者建构“人与社会皆在环内”系统治理与动态审查机制,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我院博士生刘琪在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上以《从知识传递场到素养发展场:智能技术驱动课堂场景功能转型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范式》为题,做了报告。

本次年会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我院多名师生参会,发出了我院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的声音。与会师生表示,参加此次学术会议,不仅有助于了解“教学传统现代化与教学伦理重塑”的前沿动态,也促进了自身对这一领域的思考与探索,还加强了与学界的联系,对推动我院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陈珂怡
初审:马芬
复审:朱晟利
终审:周婷婷
编辑:马芬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 邮编:610066 电话: 028-84760713 © All Right Reserved .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院 版权所有 (四川师范大学网信处制作维护) 蜀ICP备05026983号 信息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