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为我院师生做精彩讲座
时间:2025-04-15 14:31:24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查看:164

  411日下午两点,我院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作题为《从主体教育到“三力模型”的建构——中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专题学术研讨。讲座由学院院长李松林教授主持,二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现场互动热烈。

会议伊始,裴娣娜教授以“主体教育研究的定位、中国基础教育的三力模型、改革现状、发展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脉络,深入解析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她强调,主体教育研究是破解当前教育困境的“关键钥匙”,并提出以“三力模型”(决策力、领导力、学习力)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发展新形态。通过对比区域教育差异案例,裴娣娜指出“学校课程个性化建设”与“学科教育课程重构”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并提出了可落地的实践框架。

随后,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贺慧院长作《区域课堂教学变革性实践简介》主题分享。贺院长以时间为脉络,关键事件为轴向,向我们展示了成都市教科院在近几十年推进主体教育的举措和累累硕果。

紧接着,我院青年教师代表程龙博士主要从课题研究主体性的角度对裴老师的导引性发言做出了回应。第一,做什么样的研究?这涉及到研究的价值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的思考。首先,在价值论层面,研究要做到为学生、为教师、为学校和为区域。其次,在认识论层面,需要明确课题研究的价值定位、理论基础和基本观点。第二,如何做研究?这涉及到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需要考虑研究方法、研究样本量、研究过程与结论的严谨性,坚持理论+实验的研究范式。同时,程龙博士也提到了自己的一些困惑,例如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性?从主体教育到“三力”模型的逻辑是什么?以及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去完善“三力模型”?

会上,师生们围绕裴娣娜教授提出的“三力模型”及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展开了热烈提问,裴娣娜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逐一回应。

             

             

最后,李松林教授结合裴娣娜教授的理论框架,简明意赅地概括了:(一)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地上,长出了主体性教育这个概念?(二)主体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三)如何让主体教育走向实践,如何践行主体教育。

同时抛出了“中国特色的主体教育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启发现场师生思考这个时代的特质是什么?素养导向的课程框架下,我们需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主体?怎样创新主体教育?等问题。

此次讲座不仅传递了前沿学术成果,更以“学者应如何回应时代命题”的思考引发全场共鸣。正如主持人总结所言:“真正的学术精神,在于永葆追问的勇气。真正的教育革命,在于将“学生主体”从口号转化为课堂的每一处细节”。这场讲座,无疑为在场听众埋下了一颗探索真理的种子。

                                                                       撰稿:刘义灿

                                                                       初审:马芬

                                                                       复审:郑富兴

                                                                       终审:梁斌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