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捷克专家工作坊系列篇(四)
时间:2011-10-01 13:19:05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查看:1956

         2011915日下午,来我院进行短期访问的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的Milon Potmesil教授在四川师范大学第一教学楼B214为学前专业的同学开设工作坊。

         工作坊于下午两点正式开始,Milon Potmesil教授在和大家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提出了接下来的讲座主题——全纳教育。

         首先,Milon Potmesil教授着重提出在教育中我们应当首要关注的“最基本的人”,然后才是他的国籍、身体有无残疾等一系列条件。只有最先从“最基本的人”这一关注点出发,我们才能针对个体制定出最合适的教育方案。接着,Milon potmesil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个别化教育方案(即为每一位残障儿童拟定适合的教育方案)的基本情况:1,拟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必须包括的十个项目;2,个别化教育方案的结构组成及所需投入、配合的条件;3,学生是个别化教育的合作实施者。

同学们在聆听了Milon potmesil教授精彩的讲座后,讨论发现个别化教育其实体现的就是儿童中心教育哲学:一切以儿童为中心,而不能按照老师的主观意愿来进行教学。针对同学们的讨论,Milon potmesil教授用四张形象的漫画向同学们展示了这一寓意。

         漫画上,鸭妈妈带着一群小鸭子走过一条盖着镂空板盖的下水道路面,走在前面的鸭妈妈用自己的脚掌认真比对试探了镂空板盖,确定不会掉下去后,便大摇大摆地带着自己的孩子过板盖,最后小鸭子们因为脚掌太小全都掉进了下水道。通过这一漫画展示,大家更深切地体会了个别化教育的核心。

关于个别化教育的分享环节结束后是Milon potmesil教授和大家进行“沟通行为分析”的互动环节。

Milon potmesil教授通过和同学的实时互动演示了有效沟通对障碍的化解:他站在与坐在第一排的同学中间隔着桌子的一定距离的地方,尝试着彼此拉住彼此的手。无疑,隔阂在两人之间的桌子的存在成了两人拉手的“障碍”。待两人移至过道上,中间没有了桌子的存在时,两人便可成功拉手Milon potmesil教授总结说:“我们的教育中并不真正存在‘障碍’,只有当我们采取了不正确的沟通方式时才会出现障碍”。Milon potmesil教授通过这个小活动向大家展示了通过有效沟通来化解障碍的教育艺术。

         工作坊结束后,大家纷纷发言对国内外特殊教育的现状做了交流。Milon potmesil教授讲到,虽然捷克的特殊教育做得颇为成功,但是仍有部分正常学校的幼儿园不愿接收特殊孩子入园就读,社会公众的接纳力还有待提高。社会对特殊孩子的接纳力是决定全纳教育成功推行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段丽琼老师也谈到:以国际对一个国家教育衡量的标准来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标准不是名校教育取得了多少骄人成绩,而是特殊教育的发展完善水平。

         下午五点,此次就特殊教育的交流活动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探讨中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编辑: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