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我院张建琼教授等师生参加第十六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0日
  查看:959
  来源:

2019年6月14-17日,第十六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年会主题为“学校教学的时代变革及其理论应答”。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建琼教授带领博士生唐娇、方涵、岳定权、李沿知以及周艺宸等硕士生参加了会议。

在大会主题发言的第一阶段,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分别进行发言。裴娣娜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基于原创与超越:中国教学论的构建》主要立足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及演进逻辑的重新解读,尝试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讨中国特色教学论学科生成之路。徐继存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论教学审慎》,主要对教学审慎的意义、内容与自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李森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论教师教学理性与教学道德》,主要对教师教学理性的内涵、教师教学理性与教学道德的关系、教师教学理性与教学道德疏离的病象与病因,以及教师教学理性与教学道德的链接进行了汇报。陈佑清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学习中心教学论的建构》,主要对学习中心教学论的表现、内涵、特质,以存在的学理依据与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刘庆昌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教育话语转换中的认识适应》,主要从教育话语的角度对新旧观念和行为转换的艰难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这种艰难的真正原因在于教育话语转换带来的教育实践者的认识适应不良,表现为新旧概念替换过程中的不适应与理念向实践运动过程中的不适应,而其应对的根本是重建文化生态,现实策略是对新话语核心概念进行操作性界定,并走向“教学工学”思维。

在分主题讨论阶段,分别对“学校教学的时代挑战与变革畅想”、“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审视”、“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与理论创新”、“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百年回顾”四个主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立场与角度对相关问题的历史演变、主要问题、解决办法进行汇报、讨论与交流。

最后在大会主题发言的第二阶段,河南大学刘志军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郝志军教授、贵州师范大学熊梅教授、山西大学侯怀银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海南师范大学蔡宝来教授进行了发言。刘志军教授对未来的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困顿、机遇与走向进行了分析,指出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的本质在于育人,其可能走向育人逻辑与甄别逻辑对立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技术向度与人文向度有效融合、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深度接轨的发展道路。郝志军教授对基于教材建设政策导向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性和价值性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灵魂和主线,教材政策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内容选择与评价方式,指出中小学课堂教学应具有深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价值性,逐步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育人目标。熊梅教授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展现了教师如何在行动研究中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主与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与运用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关键能力。侯怀银教授主要围绕历程、论域、成就、启示四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的“教学”研究展开了论述,认为当前的教学研究应该理清教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注重教学实践、关注教学概念的变迁和教学思想的系统。李如密教授对我国建国以来70年间的教学流派的进程、问题与前瞻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教学流派研究大致经历了建国初的酝酿期、“文化大革命”时的沉寂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初创期和新世纪的蓬勃发展期四个阶段,其主要问题表现在追述式建构引起流派研究的滞后性、研究视角狭窄妨碍教学流派研究的广度、研究方法单一限制教学流派研究的深度,未来的教学流派研究应发挥理论研究的预测与导向功能、拓宽教学流派研究的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蔡宝来教授对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教学变革与理论重构进行了分析,认为信息化2.0 时代的教学变革趋势体现在重构和创设学习环境及空间;培育创新思维和课堂创新文化、运用深度学习策略;提升深度学习力、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开设AI 课程,培养设计思维和编程能力;引入STEAM 学习,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跨界能力;VR/AR 与体验式学习,并完成对教学理论重建、过程重构、结构重组、模式再造和文化重塑,服务于现实。

大会最后了公布了理事会新增的成员以及新一届理事会的构成,并宣布2021 年全国教学论专业学术年会将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张建琼教授代表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言并承接2021年教学论专业学术年会的承办工作。


1.png.jp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