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教育科学前沿》简报(2014年第2期)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4年5月31日
  查看:936
  来源:

本 期 要 目

  • 中国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大学需要问责

  • 浙江省试行人事制度改革 高校可自主评聘教授副教授

  • 丹麦高等教育改革:缩减教育数量,提高教育质量

  • 全球年轻大学迅速迈向一流大学的途径

  •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 中国发展必须升级技术和职业培训计划

       

   
    主办: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专题专栏】中国大学危机

中国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3日报道,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当前中国的大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刘道玉老校长也认为,中国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他将当今大学面临的深层问题概括为五重危机: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的挑战,各国的大学不能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对策;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的或隐或现,大学将变革得面目全非;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第四重危机,大学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可怕的大学

《新周刊》2010年第12期以《可怕的大学》为题揭示了目前中国大学的诸多怪现象。该文指出,现在的大学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

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

不见官僚,方有“大”学

2014年4月3日邓海建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中国高校行政化之弊,虽不至于积重难返,起码也是日久绵长。制度不转身,校长也不是神仙。大学里官气弥漫,大学精神与自由学术就容易窒息。具体而言,离不开这三重焦虑:一是高校官气浓郁,则权力贪腐更易上演。二是官气有碍学术创新与自由。三是扭曲了高校的自治能力与规律,令《高等教育法》明确赋予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被架空。我们反对高校的官气,不是说高校不要行政管理,而是不该以官僚理念左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去掉官气,才能涵养学气。不见官僚,方有“大”学

大学需要问责 

眭依凡在《江苏高教》2013年6期撰文指出,中国的大学需要问责。他援引马丁·特罗对于问责的阐述,认为,问责是对权力独断和权力腐败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欺骗、造假等不法行为的发生。问责迫使大学通过对自己运行过程批判性的检查和主动征求外界批评性的评论,从而有利于维护以至提高大学的绩效和质量。

问责可以作为一种调整大学满足社会需要的策略。其一,逐步提高财务透明度。做到两点:努力落实财务信息公开,实施大学成本透明核算,这是我国大学努力的方向。

其二,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制度。政府要对大学进行风险评估,由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大学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并对确认处于高风险的大学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大学建立学校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内部风险评估。对目前已经债务累累的高校,采取有力措施逐步降低其财务风险。

其三,不断完善绩效评估与绩效拨款制度。它是政府对大学进行绩效问责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合理配置日益紧缺的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

                                         (张烨 摘编)

【国内动态】

浙江省试行人事制度改革 高校可自主评聘教授副教授

2014年3月21日,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浙教高科〔2014〕28号),全面下放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有步骤地探索建立分类评价、高校自主评聘、政府宏观管理监督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一直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今年起将由学校自主评聘。纳入改革实行自主评聘的范围与对象,包括全省地方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对象包括教师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图书资料等岗位工作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对其他辅助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在空缺岗位内则由高校向有关评委会择优推荐评审,自主聘任。同时建立健全评聘机构,明确岗位评聘标准,规范评聘程序,并严格控制岗位数量及结构比例,建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注重贡献、优绩优酬的绩效分配制度。

根据该意见,高校可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制订分类评审标准,自主组建评审组织,自主颁发任期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各高校要根据学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科学编制未来3年及年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计划。为确保评聘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各高校需要严格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全程监督。同时,浙江省教育厅和省人力社保厅将每年随机抽取若干高校进行复核,对评聘工作中标准把握不严、程序不规范,造成教师投诉较多、争议较大或复核中发现问题严重的高校将给予黄牌警告,并责成学校立即纠正;对违纪违规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178所高校发布《驻马店共识》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推进

2014年4月26日,参加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共识》呼吁,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期待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呼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呼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希望得到更多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本次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旨在通过建立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参与的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支持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人才,探索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人才结构。

河北高校教学改革:三类高校间试行学分互认

  《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28日报道,河北省出台意见,加快高校学分制改革步伐。河北将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成人院校间试行学分互认;探索建立高校学分银行制度,制定学分银行管理细则,制定学分与学历兑换的实施办法,以学分银行为平台建立学生终身学习档案。

河北省教育厅将组织各高校加快研究制定校内、校际间学分互换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学分制改革所必备的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储备,加大基础建设和基本教学条件的投入;开发运用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实现网上规划学习进度,网上学生注册、选课、咨询、成绩管理和毕业资格审定。

上海19所高校互认慕课学分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16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近日上线,面向全球提供中文在线课程,上海西南片区19所高校签署慕课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建立基于慕课的课程共享及学分互认机制,将慕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能跨校修读优质课程,获得第二专业学位。

 “好大学在线”平台首期有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新竹交通大学4所大学参与,推出“粒子世界探秘”、“艺术史”等10门课程,对全球有学习意愿的人开放,其宗旨是“让所有人能上中国最好的大学”。该平台采用以短视频、强交互为特点的慕课基本教学模式,建立基于云题库的练习和测试系统,支持学生的作业自评与互评功能。

五大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联合培养大数据分析硕士

  《人民日报》2014年5月20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5所高校与政府部门和产业界5月19日在京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大数据分析应用型人才。第一期实验班将于今年秋季开学。

  大数据分析硕士是交叉学科的分析应用型人才,其知识结构除了统计学科的统计建模、数据挖掘等内容外,还需具备计算机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领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背景;同时,要满足用人单位利用大数据决策的现实需求,需要政企产学等多部门协同培养。5所高校组建大数据分析硕士培养协同创新平台,旨在建成向政府部门和企业等大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单位开放,政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据介绍,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单位将为大数据分析硕士培养建立实习基地,并选派有经验的专家担任校外导师。

(周红安 摘编)

【国际资讯】

丹麦高等教育改革:缩减教育数量,提高教育质量

英国《大学世界新闻》2014年4月4日报道,丹麦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Denmark’s QualityCommission)于3月27日发布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未来走向》(New Ways—The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对高等教育领域提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涉及到更严格的大学录取要求,延长本科至四年,限制研究生招生数量(本科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减少课程设置等。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目前,丹麦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就职于公共部门,而未来的10—15年,五分之四的毕业生将就职于私人企业。因此,报告提出大四的课程设置将包括企业界实习。同时,研究生教育体系也将作出调整,三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攻读研究型学位;三分之二的毕业生将直接就业或在职深造。试图通过建立更为激励的研究生录取竞争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美国联邦政府将推行新的大学评估系统

美国《高等教育内视》2014年5月1日报道,在2013年,奥巴马政府就曾提议联邦教育部将于2015—1016学年推行一套新的大学评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分配未来联邦政府奖助学金。新评估体系的主要考察指标为:高校录取率、学费以及学生就业率。2015财政年度,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了高达823亿美元的教育预算,其中1000万美元将用于支持推进、完善新的大学评估系统。

2014年4月30日,美国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Arne Duncan)在参议院举办的一项以“教育拨款事宜”为主题的听证会上表示,即使不能得到国会1000万美元的财政款项,教育部也将会继续推行该项计划。联邦教育部已经意识到新的评估体系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可能会损害那些来自家庭经济状况欠佳而没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利益,将毕业生的收入作为评估指标的做法也可能会影响到学校、军队等非营利性组织的合作项目。但总的来说,新的大学评估体系较为合理。因为原先政府奖助学金只是一味地根据高校的需求发放,而不是根据各高校的表现来分配。通过实施新的大学评估体系,教育部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取消对表现不佳学生的资助,转为资助那些更为优秀的学生。

全球年轻大学迅速迈向一流大学的途径

英国《大学世界新闻》2014年4月30日报道,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了2014年“全球最具潜力大学排行榜”。该排行榜的评估对象是建校时间少于50年的年轻大学。在此次排名结果中,共有8个国家的大学进入榜单,包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瑞士、荷兰和法国。前三名分别为韩国的蒲项理工大学(PUST)、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韩国科学技术大学(KAIST)。

这些年轻大学迅速崛起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重新创办一所大学;合并其他学校;升级和改革现有的大学或学院。总的来看,采取合并其他学校的形式,容易出现机构臃肿,灵活性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迈向一流大学的阻力。升级或改造一些原有的大学或学院,尽管不需要重新购置昂贵的设备设施,要比重新创办一所大学节省大笔开销,但是这类大学需要重新营造卓越的校园文化,而取得成功的关键则在于领导和管理。相对而言,重新创办一所大学要容易一些,但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迅速发展科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年轻大学融入国际科研合作中,但是只是生源和师资的国际化还远远不够。对于要想成为一流大学的年轻大学来讲,加强自治和自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加拿大为维护学术自由警惕学界与商界过分合作

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2013年11月20日报道,加拿大在2013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加拿大各大学与私人及商业合作的项目金额已经超过数百万美元。该报告指出要警惕学界与商界的过分合作,维护学术自由。

该报告审查了12项加拿大各大学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协议,其中有10项合作项目被认为是“违背了大学的学术道德。”这些项目容许外部合作者对学者“指手画脚”并“直接或间接地限制知识的创新和传播”,不符合学术要求。其中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与药品制造商辉瑞公司的一项900万合作项目被认为“妨碍”了学术自由。

不可否认,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可以良性运行,如多伦多大学与加拿大金矿公司的一项1700万的采矿工程合作协议就体现了创新的学术实践,倍受推崇。各大学应该就有碍学术自由的10项协议与有关企业展开重新协商,维护学术自由。

(王娟涓 摘编)

【理论观点】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大学应当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对大学的普遍期待,也已成为许多大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大学校长的自我要求。然而,怎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吴康宁在《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撰文分析了创新人才培养对大学提出的要求。(1)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能“引领社会进步”而有理想与高度、有魂灵的大学。大学不能一味地满足社会需要,而要把引领社会进步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2)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能“促进学生发展”而有智慧与深度、有眼光的大学。大学应建立在洞悉人的创新天性的基础之上,把全体学生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期间被阻抑的创新欲望、被打压的创新潜能“解放”出来、“释放”出来、“彰显”出来,促进他们不懈追求、敢于质疑、持续探索、善于建构等创新品质的形成与提升。(3)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能“鼓励多元多样”而有活力与宽度、有胸怀的大学。大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在不违反法律与道德的前提下,把教育自由权还给教师,放手让教师自由探索,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尝试。(4)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能“拒绝任何依附”而有胆量与硬度、有脊梁的大学。大学应有自己独立的品格与校格,不能成为权势的附庸、金钱的奴仆及落后文化的卫道士。

   警惕大学校园创业带来的风险

Dileep Rao在《大学是否应该成为创业校园》(http://www.forbes.com/sites/dileeprao/2013/11/18/)一文中提出要警惕大学校园创业带来的风险。伴随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商业计划大赛以及人才“孵化”计划等一系列活动的出现,如今创业在一夜之间充斥了美国校园。大学校园出现“创业氛围”的显著标志是以企业家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不断增多。大学希望通过创业激发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争取商业收入来弥补不断减少的政府资助,同时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地方经济。但值得注意的是,创业具有风险,需要经费,仅仅通过学习一些课程而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企业家或领导者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创业需要充足的时间,意味着学生要放弃学业,员工要放弃工作,教师要放弃他们的终身职位。诚然,传授创业精神对学生有帮助,可以增加学生的创业信心,帮助未就业的学生重拾梦想;但如果学校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创业,使整个校园充斥浓厚的创业氛围,这种教育很容易失败。

中国发展必须升级技术和职业培训计划

韩国高丽大学经济学教授、亚洲研究所主任李钟和2014年6月2日在《评论汇编》(ProjectSyndicate)上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劳动力缺乏能够支持高科技、高价值产业的技能。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全面的教育改革以扩展和改善儿童的机会,同时加强成人技能培训。

尽管35年来中国快速发展,不过要达到人均高收入标准,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决非易事。强大的人力资本是中国摆脱这一命运的关键。但是中国的人口优势正在快速消失,主要原因是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30年,中国工作适龄人口(15至59岁)将比2010年减少6700万。此外,教育程度的提高让中国用工要求也有所提高,雇主调查表明,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往往缺乏必须的技术知识和软技能。比如,2013年,三分之一以上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难以招聘到熟练工,61%将其归咎于一般就业技能的短缺。因此,中国需要改革其高等教育制度,包括技术和职业培训计划。与此同时,中国必须扩展人才获得高质量中学和大学教育的机会,从而缩小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较高等级教育机会和质量差距。城镇地区农民工子女必须获得完整的受教育权。这些降低教育不平等的措施有助于纠正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巨大威胁——收入不平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增加教育方面的公共投资。就现状而言,中国的教育公共投资占GDP比重全面低于国际标准,尤其是高中和大学教育。

最后,尽管有证据表明中国存在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迹象,但持久的人口和部门变迁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将面临2400万高技能大学和高层次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供给缺口。要弥补这一缺口,中国必须升级其碎片化而低效的技术和职业培训计划。要确保劳动力契合其迅速变化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中国必须建立更包容、质量更高的教育体系。

(朱晟利、郑富兴 摘编)

 

编委会主任:巴登尼玛

编委会副主任:庾光蓉  李松林  

责任编辑:  郑富兴    朱晟利   周红安  王娟涓

美术编辑:  德西央金

地址:四川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

邮编:610068      

电话:02884765625

传真:02884765625

电子邮箱:jykxqy@163.com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