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教育科学前沿》简报(2014年第1期)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4年4月20日
  查看:783
  来源:

本 期 要 目

 

  • 教育公平新理念

  • 福州试点教师县管校用 推行“片区管理,教师轮岗”

  • 江苏终身教育新政:“学分银行”可兑换成学历

  • 警惕高中阶段涉外办学的功利陷阱

  • 美国流动学生教育计划确保农村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

  • 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 学习型领导力的核心

      
    主办: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专题专栏】教育公平新理念


促进教育公平:兜底线、保基础、上水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进行了系统陈述。他指出,必须从三个方面提高教育公平水平:要兜底线,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重点抓好贫困地区教育,编织贫困地区儿童成长安全网;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努力保证他们能在当地就读;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工作;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全面部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要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指出,对确有需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不仅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要多策并举,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要上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要把学校布局规划纳入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从严控制农村学校撤并行为。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等。

促进教育公平要寻找“最大公约数”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2014年3月7日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基本政策取向。李克强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个亮点是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党和国家应始终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必须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体,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因地制宜,不要笼统提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这样有可能“吊高胃口”却不好落实,不太利于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共识“最大公约数”。

没有质量的公平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公平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2014年3月10日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公平发展,固然首先要补短板,保住义务教育的底线,同时也要大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提高,因为没有质量的公平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公平。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追求教育公平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

后4%时代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责任:更充分、更公平、更高效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2014年4月4日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8%,实现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确定4%目标以来的首次“达标”,从此,中国教育投入进入后4%时代。就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4%仅仅是达到了“及格线”而非“锦标线”。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约4.9%。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这个比例平均为6.1%。因此,从政府应担负的责任来看,应在更充分、更公平、更高效的教育投入方面承担更大责任。以更充足的教育投入,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更公平的教育投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以更高效的教育投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

                                        (张烨 摘编)

 

【政策法规】

重庆市调整中小学校布局 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2014年3月9日,重庆市教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大功能区域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未来几年,重庆市要依据人口出生率的预测、人口转移数量及学生数量、寄宿条件、保障水平等情况,开展中小学校布点规划,提出布局调整方案,从而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通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重庆市将实现“三个功能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增加学校,“两个功能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调整学校的总体布局。其中,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将根据学生数减少的实际,结合学校规模和逐步消除“大班额”等情况,优化学校布局,科学确定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但不得盲目撤并村小。                                          

江苏终身教育新政:“学分银行”可兑换成学历

据2014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建立“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江苏省常住居民及外来人员,可将存储在学分银行账户里的学分“兑换”成相应学历。办法规定,学分银行提供学分认定、记录和转换,以及学习咨询、学分查询、出具学分证明等服务。学分包括学历教育学分和非学历教育学分,学历教育学分分为研究生课程学分、本科课程学分和专科课程学分。根据办法,学习者通过3种方式获得的学分,可经学分银行认定记录为对应的学历教育课程学分:取得国家认定的普通高校或成人高校学籍后,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课程学分;通过高等教学自学考试获得的课程学分;在其他高等学历教育机构取得学籍后,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课程学分。

江苏省教育厅成立了学分银行管委会,由江苏省教育厅及相关政府部门、有关高等学校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管委会组建学分银行专家委员会,作为学分银行的学术决策和仲裁机构,管委会委托江苏开放大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网络服务平台,并负责其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周红安 摘编)

【国内动态】

福州试点教师县管校用 推行“片区管理,教师轮岗”

据2014年04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落实县管校用,推动教师校际交流”,福建省福州市自2009年以来开始在福州台江区与闽侯县推行“片区管理,教师轮岗”。福州市规定,凡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教师原则上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也要进行交流。交流方式分为双向选择交流、跨片竞岗交流、对口协作交流等。最主要的是中心学校与普通学校、平原学校与山区学校之间的交流。

为了保证校际交流的可操作性,福州市特别实行了“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片区管理模式。例如,台江区将中小学划分为5个片区,闽侯县则以乡镇为单位划分区域。同时,每个片区由一个中心校校长作为召集人,负责片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人事关系由片区直接管理,这从根本上打通了流动的屏障。

在教师轮岗措施实施中,推行“五个统一”:统一工资待遇、统一编制标准、统一招考聘用、统一考核办法、统一退休管理。此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条硬指标——校际交流和职称评定挂钩,即要有交流轮岗经验的教师才有资格评定职称。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校际交流由被动变主动,化特殊为常态。通过教师校际交流,优秀教师资源源源不断输送给片区内的所有学校,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择校热也得到了降温。

(周红安 摘编)

警惕高中阶段涉外办学的功利陷阱

据2013年11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高中阶段涉外办学目前出现了若干“功利陷阱”。(1)成为留学预备班。(2)学费约为普通高中50倍。(3)课程大杂烩,国内的课程,国外的课程,英语课程,SAT,托福等等都混在一起,不成体系。(4)出现了公办学校办学资源流失、学历教育机构举办非学历教育、多头监管以及财务不透明等问题。

高中阶段涉外办学存在四种形式:(1)真正的国际班。只招收外籍子女或国际留学生,要求学生具有外国国籍。(2)纳入中考招生计划的国际班。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额定招生计划,学生既有我国高中学籍,又可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高中学籍,可选择参加“洋高考”,也可参加内地高考。(3)普通高中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包括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改革实验班”以及学校自行设立的“国际部”。这类国际班的学生,不通过中考招生,没有内地高中学籍,只能参加“洋高考”。(4)由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这与第三种形式类似,包括公办高中外包给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其中第三种形式争议最大、问题最多,也亟待规范。下一步教育部将对第三种形式进行重点整合,对符合条件能够转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后依法合作办学,对不依法不合规的要坚决予以取缔。

上海中小学 2014 年将启用电子课本

据2013年11月29日《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闵景在2013年11月28日于上海举行的“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论坛上称,目前上海150万张电子学生证已经全部发放到学生手中,为大数据汇集提供了基础;1500种中小学电子教材正在制作中,2014年4月全部完成。到2014年9月,全市的中小学生都可以用上电子课本,不过学生也可以选择使用纸质课本,混合使用将会存在一段时间。另外,上海的开放式教育云平台建成后,师生可以随意下载所需要的课本教材等。早在2012年度,上海率先在闵行区40所学校开展试点,2014年度将在全区所有学校推进电子书包项目,有15万左右的学生使用,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书包试验区。 

(郑富兴 摘编)


【国际资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必须接受性别意识教师培训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报道,通过分析最新版《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教与学:全民优质教育》中的数据,得出几点主要结论:全球教育中严重的性别失衡导致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上亿女童无法完整阅读一句话,性别不平等也阻碍了3100万失学女童中的一半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将受教育机会平等放在新的2015后全球发展目标的最前列,让所有孩童都有一个平等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为了使女童教育回归正轨,《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给出了重要建议——教师须接受性别意识教师培训,无论男性教师还是女性教师,须接受教师培训以充分了解不同性别各自态度,观念和期望上的区别。

“伊拉斯谟+”计划欧盟积极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措施

据欧盟委员会网站报道,2014年1月欧盟正式启动“伊拉斯谟+”计划,即 “2014—2020年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计划”。这一七年计划的经费预算达到了147亿欧元,是欧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交流合作项目,将为超过400万的欧洲人提供出国学习、培训的机会。通过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而提高就业能力。该计划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关键行动。

关键行动之一:促进学习流动,提升就业能力。欧盟制定了教育交流的宏大量化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和教育类型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教育交流目标和活动。

关键行动之二:加强协同创新,共享最佳实践。推动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建立知识联盟,提升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行动三:支持政策改革,实现资格互认。推动在博洛尼亚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和哥本哈根职业教育改革进程背景下欧盟教育与培训政策议程的实施,以项目形式推动工作本位学习,促进在欧盟一级的资格互认。

美国流动学生教育计划确保农村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

美国“流动学生教育计划”(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简称MEP),是由联邦提供财政资助,州负责实施,针对流动儿童实施的正规学校教育以外的非正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确保所有流动儿童能成功获得高中文凭或高中学历鉴定,作为他们今后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高层次的学习及工作的提前准备。

MEP从1966年开始,至今已经持续实施近50年。在这一实施过程中,计划内容不断丰富和调整,并呈现出三大亮点:1.志愿教职工的招聘。MEP以招聘的方式、由政府运用MEP 基金的一部分在各州雇佣教职工,受雇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流动家庭及流动儿童,并对他们的需求抱有同情心。2.非正规教育的介入。MEP 会针对流动儿童的特别需求,提供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非正规服务,包括教育服务、卫生保健服务、交通服务、个别家访、团队咨询以及私人家庭教师服务等。3.流动儿童父母的参与。MEP 的教师们经常走进移民家庭,教家长们识字,并帮助家长给学生阅读,尽可能使父母能够遵从校方的建议,配合学校及MEP 的工作,以便使学校和家庭发挥合力,共同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

巴西“基础教育发展基金会”——公平、透明的基础教育财政体制

2006年1月,巴西国会通过创立FUNDEB(基础教育维持与发展及教学稳定基金会,F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theTeaching Profession)的提案,替代即将到期的FUNDEF(基础教育发展及教学促进基金会,Fund for Maintenance and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 and Valorization of Teaching),巴西基础教育财政体制迈入到FUNDEB时代,有效期为14年。与FUNDEF相比,FUNDEB在三方面进行调整:(1)服务对象更为广泛,包含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2)拓展了经费来源渠道。对已向FUNDEF提供资金的税种,交纳比例三年内从15%逐步提高到20%。此外,新增了之前未向FUNDEF提供资金的税种,交纳比例三年内从0%提高到20%,这些税种包括:遗产及馈赠税、机动车税、市政府分享的农村土地税。(3)联邦政府的补充资金不再是一种非常规手段,而是以逐步增长的方式进行常规发放。

巴西基础教育基金会保障了基础教育资金分配的公平、高效和透明,是财政分权体制下基础教育财政改革的成功举措。改革成功的核心要素,可总结为四点:(1)立法保障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来源;(2)确立州政府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统筹作用;(3)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公式;(4)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教育财政问责机制。

(王娟涓 摘编、编译)


【理论成果】

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实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同层级政府间职责不明确,权责配置不合理,特别是责任主体重心过低、统筹协调和财政保障能力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庞丽娟教授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撰文提出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1)加大省级政府对省域内学前教育的统筹领导责任和县级政府对县域内学前教育的管理指导责任,提升学前教育责任主体重心。省级政府应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编制、人事社保、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领导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学前教育事业的领导、组织、保障、督导和推动工作;管理上的以县为主不是经费保障上的以县为主,县级政府主要在省市县共同努力、保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基本投入的基础上,切实落实直接管理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2)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管理主体重心和财政保障重心的“双上移”:行政管理的重心从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统筹管理的重心进一步提升到省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的重心以中央支持下的地方政府为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落后的地区,财政保障的主体重心越高。(3)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抓住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及其调整,并注意发挥地市和乡镇的职能,做到统筹有力、权责明确。在省与市、县的关系上,适当扩大县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必需的权限。在县与乡的关系上,加强县域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制定县域内学前教育经费支出的合理规划。

学习型领导力的核心

香港教育学院亚太领导力与变革研究中心总监、美国范德堡大学领导及组织学教授和教育领导高级科研中心总监菲利普·贺灵杰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撰文分析了学习型领导力的模型及核心维度。研究发现,学习型领导力在社区、制度体系和社会文化等“开放的系统”中才能运作;领导力的发挥和运作受到领导者自身特质如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知识、经验等的束缚;领导力主要通过改变学校层面的条件和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菲利普·贺灵杰得出结论:(1)学习型领导力的基本要求是学会将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期望与所在学校的价值观很好地协调一致,并通过脚踏实地的日常工作和每天的行动才能得以实现。(2)校长很重要,但只能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成功。(3)领导力应着眼于学校改进和发展的能力建设。(4)深入了解学校的境脉/背景,以及领导风格和模式是否适应学校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领导是否成功。(5)领导者应该分享领导责任,并赋权他人,但应当择时、得法。

高效能校长领导力的要素

王小栋、孙河川等在《中国教师》2011年第9期撰文指出,高效能校长领导力的要素有:(1)校长的责任心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长需要将自身的责任有效地整合到工作中去,运用灵活的工作技巧应对突发状况,处理学校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同时,有效协调校内与校外之间的关系,保持学校的发展稳定而高效。(2)校长应该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处理学校事务中,舒缓他人情绪,言辞说服力强,乐于同家长交谈,且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为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和谐有效的发展而努力。(3)校长个人的形象代表学校的整体形象,而学校效能的高下往往反映了校长个人的专业素质以及领导力水平。我国教师希望校长能够具备果断而积极的行动力,以及刚正不阿的品质,为学校、为教师、为媒体大众树立良好的榜样。

(朱晟利 摘编)

 

编委会主任:巴登尼玛

编委会成员:庾光蓉  李松林  

责任编辑:  郑富兴    朱晟利   周红安  王娟涓

美术编辑:  德西央金

地址:四川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

邮编:610068      

电话:02884765625

传真:02884765625

电子邮箱:jykxqy@163.com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科研管理